那天是个闷热的夏日午后,我正在办公室里整理案卷,空调的冷风吹得人昏昏欲睡。突然,门被推开,一个女人急匆匆走了进来。她叫徐静,38岁,穿着朴素,眼底却藏着几分焦躁。“张律师,我要离婚,可我老公说他欠了一屁股债,房子得卖了还钱,我一分也分不到!”她一坐下就倒苦水,语气里满是愤怒和无助。我递了杯水给她,心里已经开始盘算,这怕是个棘手的离婚财产分割案。
徐静和丈夫陈磊结婚12年,有个10岁的儿子。表面上看,他们是普通的中产家庭,房子、车子都有,生活还算体面。可徐静说,这几年陈磊变得越来越怪,经常夜不归宿,还背着她借了不少钱。她无意中发现一张欠条,陈磊欠了个“朋友”50万,利息高的吓人。更让她崩溃的是,陈磊提出离婚,说房子是婚后买的,得卖了还债,剩下的钱他要拿去“翻身”。徐静气得发抖:“那房子我出了大半首付,凭什么都给他?”
我问她:“欠条你见过吗?知道债主是谁?”徐静摇摇头,只说听陈磊提过是个姓王的生意人。我让她把能找到的证据都拿来,比如房子的购房合同、银行流水,还有陈磊的欠条照片。离婚财产分割的关键,在于搞清楚债务的真假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1089条,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要平均分割,但共同债务也得共同承担。如果陈磊的债务真是婚后为了家庭借的,徐静确实得担一部分。可我总觉得,这事儿没那么简单。
几天后,徐静带着一堆材料来了。购房合同显示,房子首付60万,她出了40万,陈磊只出了20万,贷款是两人一起还的。欠条的照片有点模糊,但能看清金额和陈磊的签名,日期是半年前。我盯着那张欠条看了半天,总觉得哪不对劲——字迹太工整,不像仓促写的。我问徐静:“你老公平时花钱大手大脚吗?”她想了想,说:“他爱面子,喜欢请客吃饭,但没见他赌钱什么的。”
为了查清债务的底细,我建议徐静先别急着起诉,暗中收集更多线索。她回忆起陈磊最近常跟一个叫王浩的人打电话,语气鬼鬼祟祟。我灵机一动,让她查查陈磊的银行流水,看有没有异常转账。果然,流水里有一笔20万的转账,收款人是王浩,备注写着“还款”。可奇怪的是,这笔钱转出去没两天,又从另一个账户转回了陈磊名下。我皱起眉,这不像正常的债务往来,倒像是故意做戏。
我决定兵行险招,联系了王浩,假装是陈磊的“朋友”,套他的话。电话里,王浩支支吾吾,只说“生意上的事”,不肯多谈。我把通话录了音,虽然不算直接证据,但至少能证明王浩和陈磊的关系不单纯。有了这些,我帮徐静起草了离婚起诉书,要求分割房产,同时申请法院调查陈磊的债务真实性。
开庭那天,陈磊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,说债务是生意失败欠下的,房子必须卖了还债。他的律师提交了欠条和王浩的证词,试图证明债务合法。我当场提交了银行流水和录音,指出转账的蹊跷,质疑债务的真实性。我问陈磊:“你说欠款50万,可流水里只有20万去向不明,剩下的30万在哪?”他愣住,支吾着说“记不清了”。法官皱着眉,让书记员记下,要求进一步核查。
庭审后,法院冻结了陈磊的账户,查明那笔20万确实是他在王浩账户间“走账”,压根没用于生意。所谓的50万债务,大半是虚构的。最终,法官判房子归徐静所有,陈磊需支付她首付补偿款20万,儿子也由她抚养。陈磊脸色铁青,散庭时狠狠瞪了我一眼,我只当没看见。
徐静拿到判决书那天,特意请我吃了顿饭。她笑着说:“张律师,我终于能睡个好觉了。”我点点头,心里却有些沉重。法律帮她守住了房子,可那段婚姻的裂痕,谁又能修补呢?这场财产分割的博弈结束了,真相浮出水面,可夫妻间的信任,早就随着那些假欠条,散得一干二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