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东南某沿海城市,38岁的张女士攒下半生积蓄,终于在2023年购置了一套120平米的新房。她计划将房子装修成温馨的北欧风,带着满心期待找到了一家名为“雅居装饰”的公司。双方签订了一份总价35万元的装饰合同,承诺90天完工。然而,装修尚未过半,张女士便发现工地停滞、材料劣质,这份合同不仅未能实现她的梦想,反而将她拖入了一场冗长的法律纠纷。
故事的起点:签约与期待
雅居装饰的业务员向张女士展示了精美的效果图和过往案例,信誓旦旦保证工期和质量。合同约定,装修包括全屋定制家具、地板铺设和墙面涂装,付款方式为首付50%(17.5万元),中期验收后再付40%(14万元),尾款10%(3.5万元)在竣工验收后结清。张女士对条款逐一确认后签字,支付了首付款,满心期待新家的模样。
施工开始后,一切看似顺利。工人按时进场,拆改和水电改造在两周内完成。然而,到了第三周,工地突然冷清下来,工人三天两头缺席。张女士询问项目经理,对方称“材料配送延误”,让她耐心等待。直到一个月后,她亲自到现场查看,发现地板用的是廉价复合板而非合同约定的实木,墙漆也散发着刺鼻气味,与承诺的环保品牌大相径庭。
矛盾激化:停工与追责
张女士当即联系雅居装饰,要求更换材料并加快进度。公司负责人却推说“材料已用尽,需追加费用才能继续”,并要求她提前支付中期款14万元。张女士拒绝,认为对方未按约履约,不应再付款。双方争执不下,工地彻底停工,装修进度卡在了40%。张女士的新房成了一片狼藉,家具堆满客厅,水电裸露在外,她不得不暂时租房居住。
忍无可忍之下,张女士委托律师向法院提起诉讼,以装饰合同纠纷为由起诉雅居装饰,要求解除合同、退还首付款17.5万元,并赔偿损失10万元(包括租金和误工费)。她提交了合同、转账记录、现场照片及与负责人的微信对话,证明对方违约在先。
法庭交锋:违约与责任
庭审中,雅居装饰辩称,停工因张女士未支付中期款导致,材料更换则是“合理调整”,不影响整体效果。公司律师援引合同中“乙方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材料”的条款,主张己方行为合法。张女士的律师则反驳,该条款属格式条款,未明确调整范围,且未事先告知,违反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496条关于合理提示的规定,应属无效。此外,律师强调,雅居装饰未完成中期工程即索要款项,构成根本违约,张女士有权解除合同。
庭审焦点很快集中于材料质量和停工责任。法院调取了工地使用的地板和油漆样品,经鉴定确为低端产品,与合同约定的品牌和价格不符。微信记录显示,公司曾承诺“保证品质”,却在实际施工中偷工减料。2024年5月,法院判决认定雅居装饰违约,合同解除,公司需退还张女士首付款17.5万元并赔偿损失6万元,总计23.5万元。
结局与余波
胜诉后,张女士却未能立刻拿到赔偿。雅居装饰账户仅剩数千元,公司负责人声称资金已投入其他项目,申请破产清算。执行阶段,张女士仅追回5万元,剩余款项遥遥无期。新房装修半途而废,她不得不另找公司接手,花了额外20万元才勉强完工。“我只是想要一个家,却差点倾家荡产。”她感慨道。
这起装饰合同纠纷暴露了家装行业常见的陷阱:虚假承诺、低价诱导、材料以次充好。法律虽为张女士讨回了公道,但执行的困境让她付出了沉重代价。对雅居装饰而言,违约的代价是信誉崩塌和经营终结,却难以为受害者补齐损失。
装修合同承载着业主对家的憧憬,却也可能成为噩梦的起点。张女士的故事提醒每一位签约者:在设计图之外,条款的清晰与对方的诚信,才是安居的真正保障。